
NBA 是全球最受關注的籃球聯盟之一,每一個賽季從 10 月開打到隔年 6 月結束,賽程緊湊、看點滿滿。許多新球迷常常會好奇:「NBA 比賽有哪些階段?什麼是熱身賽?例行賽為什麼這麼長?季後賽和總決賽又有什麼不同?」本篇文章將帶你全面了解 NBA 比賽賽程的結構與流程,幫助你快速掌握整個賽季的運作方式。
💡延伸閱讀:2025-26NBA 全攻略!賽程、焦點賽事、冠軍熱門懶人包
NBA 熱身賽(Preseason)
在正式例行賽開始之前,NBA 會先舉行熱身賽,又稱「季前賽」。這個階段通常安排在 10 月初,持續兩到三週。
熱身賽的最大目的,是讓球隊磨合新陣容、測試戰術,並讓新秀或替補球員有機會爭取出場時間。對教練而言,這是一個低風險的實驗場;對球迷來說,則能提早看到球星上場,感受 NBA 氣氛。
熱身賽的比賽結果 不計入例行賽成績,因此輸贏並不重要。值得一提的是,NBA 也會將部分熱身賽安排在海外,例如中國、日本、阿布達比或加拿大,藉此推廣籃球文化,吸引國際球迷。
NBA 例行賽(Regular Season)
例行賽是 NBA 賽季的核心,也是比賽場次最多的階段。每支球隊要打 82 場比賽,分別與同區、不同區的球隊交手。
例行賽通常從 10 月下旬持續到隔年 4 月中旬,長達半年。這段期間,球隊需要面對密集的比賽與旅行,考驗的不僅是球員實力,還有體能、傷病管理與球隊深度。
例行賽的重點特色:
- 主客場安排:球隊要在主場與客場之間不斷切換,有時會連續客場作戰,增加挑戰。
- 東西區分組制度:NBA 分為東區與西區,各自有 15 支球隊,例行賽戰績會決定季後賽排名。
- 數據與獎項:例行賽表現直接影響年度獎項,例如 MVP(最有價值球員)、最佳新秀、最佳防守球員等。
對球迷而言,例行賽是觀賞球星表演與追蹤球隊走勢的最佳時機。對投注者來說,例行賽的長期數據也是分析的重要依據。
NBA 中期錦標賽(NBA Cup / In-Season Tournament)
從 2023-24 賽季起,NBA 新增了一項「中期錦標賽」,官方已更名為 NBA 盃(NBA Cup)。這個比賽插入在例行賽期間,讓球隊除了爭奪季後賽席位外,還能爭奪一座獎盃與額外獎金。
NBA Cup 賽制流程:
- 小組賽:30 支球隊分組進行循環賽。
- 淘汰賽:小組前段班晉級單淘汰制。
- 準決賽與冠軍戰:在中立場地進行,氣氛接近季後賽。
雖然 NBA Cup 的歷史還很短,但比賽強度高、話題性足,逐漸成為球迷期待的看點。
NBA 全明星賽(All-Star Weekend)
全明星週末通常安排在 2 月中,是 NBA 賽季中期最受歡迎的娛樂盛會。這不僅是一場比賽,更是全世界籃球迷的嘉年華。
全明星週末包括以下活動:
- 全明星正賽:由球迷、媒體與教練票選的明星球員對抗。
- 灌籃大賽:展現創意與爆發力,經典畫面屢屢出現。
- 三分球大賽:檢驗射手的穩定度與快手能力。
- 技巧挑戰賽:測試傳球、控球與投籃的綜合能力。
- 新秀挑戰賽:讓一、二年級球員和國際新星展現實力。
全明星週末不影響例行賽戰績,但卻是提升 NBA 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活動。
NBA 附加賽(Play-In Tournament)
為了增加競爭性,NBA 在 2020 年引入附加賽制度。例行賽結束後,東西區排名第 7 至 10 名 的球隊要打附加賽,爭奪最後兩張季後賽門票。
附加賽採短期淘汰賽制,緊張刺激。這也讓例行賽末段更具看點,因為即便排名第 10 名,仍有機會打進季後賽。對球迷來說,附加賽常常充滿爆冷與高張力,非常值得關注。
NBA 季後賽(Playoffs)
季後賽是檢驗球隊真正實力的舞台。東西區各有 8 支球隊晉級,加上附加賽勝出者,總共 16 隊展開激烈角逐。
季後賽規則:
- 採 七戰四勝制(Best of 7)。
- 賽程分為:首輪 → 分區準決賽 → 分區決賽。
- 高排名球隊擁有主場優勢。
在季後賽中,球星的價值被放到最大。很多球員可能在例行賽表現普通,但在季後賽卻能化身「關鍵」,創造傳奇。
NBA 總決賽(NBA Finals)
NBA 總決賽是整個賽季的最高潮,由東區冠軍與西區冠軍爭奪總冠軍獎盃。
- 時間:通常在 6 月初開打,最長會持續到 6 月中。
- 賽制:同樣是七戰四勝制。
- 榮譽:勝者獲得 Larry O’Brien 總冠軍獎盃,並頒發 FMVP(總決賽最有價值球員)。
總決賽不僅是籃球比賽,更是一種文化盛事,全球數億球迷關注,是 NBA 商業價值與影響力的巔峰。
NBA 賽季其他要素
除了主要的比賽階段,NBA 還有一些關鍵環節值得關注:
- 夏季聯賽(Summer League):新秀和替補球員的舞台,通常在 7 月舉行。
- 交易截止日(Trade Deadline):通常在 2 月,球隊可藉此補強戰力。
- 年度獎項:MVP、最佳防守球員、最佳第六人、最佳教練等,都在例行賽後頒發。
總結:NBA 比賽賽程重點回顧
NBA 比賽的完整結構涵蓋熱身賽、例行賽、中期錦標賽、全明星週末、附加賽、季後賽到總決賽,每一個階段都扮演著不同角色,讓整個賽季充滿張力與故事線。從 10 月開打到隔年 6 月封王,球迷幾乎每天都能追到焦點比賽。無論你是剛接觸 NBA 的新手,還是關注多年的球迷,了解這些比賽制度不僅能幫助你看懂場上對抗,也能更深入體驗 NBA 獨有的比賽魅力。
在投注 NBA 時,建議你先看運彩分析推薦,再參考運彩詐騙回報避免受騙,安心享受投注比賽的樂趣。
NBA 比賽賽程常見問題
NBA 一年有多少場比賽?
每支球隊例行賽打 82 場,全聯盟合計 1230 場。若加上季後賽,總場次會更多。
NBA 熱身賽算正式比賽嗎?
不算,熱身賽成績不列入例行賽,也不影響排名。
NBA 為什麼要舉辦NBA盃?
為了增加比賽張力與收視率,並提升球員獎金激勵。
季後賽和附加賽有什麼差別?
附加賽是例行賽後的「外卡戰」,決定最後季後賽名額;季後賽則是爭奪總冠軍的正式淘汰賽。
NBA 總決賽通常在幾月舉行?
總決賽固定在 6 月,是 NBA 賽季最重要的比賽。